剪锯口的自愈理论依据,枝干有木质
剪锯口的自愈理论依据,枝干有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一薄层,叫形成层,形成层向木质部分裂细胞组织形成木质部,向外分裂细胞组织形成韧皮部。
剪口:(1)平剪,剪口方向与主枝生长方向平行且紧贴主枝。韧皮部中有筛管,筛管在韧皮部中是上下排列的。打个比方,筛管就像是在木质部的周围捆绑着十根管子,只不过是均匀分布。你的剪口越少,切断的筛管数量越少,筛管断的数量越少,阻断养分就越少,对上对下影响就越少,修剪中的抑前促后就是这么个道理。相反你的剪口越大,切断的筛管数量就越多,假如伤口的面积差不多是枝条直径面积的一半了,那么切断筛管的数量就有可能是总筛管数量的一半,总共十根的话就有五根被切断了。从根部向上输送的有机养分(根压)输送到这里就被迫中断了,而叶片制造的有机养分向下输送的时候输送到剪口处也被迫中断了,也就是说筛管两端的切口处没有营养的快速流通,就像我们浇地的管子,只是在管头处存满一个定量的水而已,由于水的不流动也就是死水,这个死水的养分浓度变化很慢,且养分含量低,筛管下边的形成层获取营养就相对较少,形成层形成的皮层就相对缓慢,也就是伤口愈合能力弱。而没有被切断的筛管,它还继续上下输送养分,筛管下的形成层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而不断的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更多的皮层,从而使伤口愈合速度加快。往往造成与主枝平行的剪口愈合能力要大于与主枝垂直的剪口愈合能力。(见图片)
(2)留桩剪,a 短桩,基部没有抽生新的枝条,从上面平剪我们很容易看出来,留桩剪就是把所有的筛管都垂直切断了,前端没有叶片,没有了叶片自然就没有向下输送养分的能力,也就没有向下输送的养分;由于没有叶片,也形不成叶片中营养浓度和根系中营养浓度产生浓度差,就没有根压,所以说伤口处也没有从根部向上输送的养分,而养分的获取只能够从桩基部位置(主干皮层中)细胞间的扩散获取部分营养,所以伤口处形成层获取养分就很少,所以愈合能力相对较弱,由于风吹雨打,伤口处还要消耗营养来抵御外界的伤害,往往会造成消耗大于供给造成木质部干枯,皮层失水干瘪,形成干桩腐桩,甚至继续扩展。b ,桩的基部抽生新的枝条,抽生的枝条一般都比较接近与桩的基部,靠近剪口处的营养多用于消耗,有芽体也不易萌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剪口处对芽体是削弱的作用。对于这样基部有抽生枝条的桩,由于枝条的快速生长,营养就会快速上下流通,造成桩的基部会有部分营养对桩基部其他位置营养的扩散,从而增强桩基部的抗性。随着枝条加粗生长桩基部周围抗性增强,能够起到抑制干桩腐桩的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3)斜剪又称打马耳,就是充分利用春季的根压作用,让大耳朵处抽生新的枝条,而小耳朵处不抽生枝条,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定向发枝。只要能抽生新枝,道理同上,都能增强剪口的抗性,如果发枝位置比较合适的话,还能对剪口起到愈合的作用。
(4)锯口的愈合原理基本与剪口相同,也可以参考我的华山论“剪”第五季-留桩修剪!
https://appimg.guoyetong.com/pic/20210120/1611103397217178_928.jpg
https://appimg.guoyetong.com/pic/20210120/1611103397227492_501.jpg
说的明白,解释清楚,手法明确,谢谢张明涛老师的分享 张明涛老师详细的阐述了留桩与平剪的利与弊,比喻恰当,手法合理,谢谢张老师的分享与指导,为你点赞! 谢谢张老师的分享。 如上图的马耳剪创面过大,造成干枯。并且出枝效果不好,希望果友们细心观察。 马耳剪在主杆上的发枝表现较好,但是在主枝上的表现就不太理想,有的发枝过弱,有的不发枝,本人观察在主技上应用有近一半不发枝或者发的枝纤细。有多半表现较好,一般出左右一长一短两个枝且多为花芽。 我一般不用马耳剪法 感谢张老师的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