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家庭农场,当地政府应“放开”莫“放手”】
【创办家庭农场,当地政府应“放开”莫“放手”】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的发展,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不仅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然而,各种经营风险也随之显现,如何给给经营者吃颗“定心丸”,让家庭农场发展走上“快车道”,不仅需要政府“放开”,更需要政府莫“放手”。
政府放开有助于家庭农场生存发展。家庭农场种植什么、经营什么,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提供参考信息,但主要还是依靠市场调节杠杆,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让他们在市场大潮中经受大风大浪,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让商品“走出去”,以更优的品质占领市场,增强竞争力。
但在信息收集、资本积累、产品销售等方面,家庭农场如果能得到政府应有的扶持和指导,将会如虎添翼。相反,如果是“张了网就走——撒手不管”,也许会寸步难行。因此,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政府放开但不能放手,无论种植蔬菜还是养殖家禽,都需要资金,仅靠农民自己平常攒下来的积蓄很可能是杯水车薪。一些家庭农场由于缺乏足够资金扶持而影响经营规模、错失良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单纯靠农民自己去银行贷款不仅手续复杂,而且数额有限,还缺乏保障。如果政府出台相关惠农政策予以扶持,不仅能使农民及时获得足额贷款,同时也可以减轻金融风险带来的运营压力,真正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的。
家庭农场的产品只有变成商品,走进千家万户,才能真正创造价值,实现增收。如果仅靠农民自己联系销路,不仅渠道信息有限,而且往往销量较低,形不成规模效益。各农场主从种植到销售往往“同行是冤家”,难以形成产业链,甚至可能形成恶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如此一来,可能导致家庭农场数量不少,规模不大,缺乏综合竞争力,而且可持续性不强。如果政府相关部门既尊重农民自主性,又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给予宏观指导,就容易促进市场运行更加规范、高效。同时,通过建立商务信息平台等形式,给农民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的信息参考,根据市场需求,适当统筹经营项目,引导农民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拓展销售渠道,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让家庭农场之间不仅互通有无,而且还取长补短,就能防止“一刀切”,避免“一窝蜂”,从而真正实现增产增收,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创办家庭农场,政府应放开但不应放手,“放开”是为了让其走上独立经营之路,更加适应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做大做强;“不放手”是帮其克服困难,让运行更加规范,少走弯路,不仅增产更要增收。这样一来,不仅有效解决和改善了民生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让群众打心眼里感受到了政府的服务,真正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微信18800125628(可电话)
创办家庭农场的确不容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