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德 发表于 2019-1-25 10:05:16

不结合灌溉制度和作物生长特性的缓

不结合灌溉制度和作物生长特性的缓控,不是真的缓控

新疆农垦科学院梁飞10小时前4评论

不考虑灌溉制度和作物特性的缓控,不是真的缓控

最近,不管是朋友圈还是我们的头条号,都被某个缓控氮肥给刷屏了,而且很多有部分人和我沟通,新疆水肥一体化基础好,这个缓控液体肥一定有好的市场。

这句话有一次的冲击和刷新了三观了!

下面我先与大家分享几个基本概念:

(1)缓控释肥料是结合现代植物营养与施肥理论和控制释放高新技术,并考虑作物营养需求规律,采取某种调控机制技术延缓或控制肥料在土壤中的释放期与释放量,使其养分释放模式与作物养分吸收相协调或同步的新型肥料。

(2)释放:所谓“释放”是指养分由化学物质转变成植物可直接利用的有效形态的过程(如溶解、水解、降解等)。

(3)“缓释”是指化学物质养分释放速率远小于速溶性肥料施入土壤后转变为植物有效养分的释放速率。

也就是说,缓控肥施人土壤后转变为植物有效态养分的释放速率远小于速溶肥料。在土壤中能缓慢放出其养分.它对作物具有缓效性或长效性。它只能延缓肥料的释放速度。达不到完全控释的目的。缓释肥料的高级形式为控释肥料,它使肥料的养分释放速度与作物需要的养分量一致,使肥料利用率达到最高。

上面三个概念讲了,什么是缓控,那么下面我们再讲几个为什么施肥的概念。

(4)施肥:当土壤里不能提供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时,对作物进行人为的营养元素的补充的行为称为施肥。

(5)灌溉制度:是为了保证作物适时播种(或栽秧)和正常生长,通过灌溉向田间补充水量的灌溉方案。灌溉制度的内容包括灌水定额、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溉定额。灌水定额是一次灌水在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生育期各次灌水的灌水定额之和即为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常以m3 /hm2或mm表示,它是灌区规划及管理的重要依据。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是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而设计制定的灌溉制度。

(6)液体肥料,广义上是指流体肥料,包括清液肥、悬浮肥料等水溶性肥料;又包含不溶于水的悬浊液,即将不溶于水的物质借助于悬浮剂的作用悬浮于水中。狭义的液体肥料是以营养元素作为溶质溶解于水中成为真溶液,或借助于悬浮剂的作用将水溶性的营养成分悬浮于水中成为悬浮液(过饱和溶液)。液体肥料是一种典型的高浓度肥料, 外观呈流体状态, 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液体氮肥, 是由单一氮无素所构成的液体肥料, 包括液氨、氨水和其它含氮的溶液;二是液体复肥, 包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溶液或悬浮液。

上面给大家列举了六个基本概念也是基本常识。我现在与大家聊聊为什么要进行灌溉和施肥,因为作物生长的五大要素中,养分和水分是人为调节最容易的两大要素。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满足作物生长,补充作物的蒸腾失水及土面蒸发失水,必须源源不断地通过灌溉补充土壤水分,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

我们为什么要施肥?

施肥的理论基础是:作物生长过程中为了维持其生命活动,必须从外界环境中吸收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植物体生长所需的化学元素称为营养元素;根系是作物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也是养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重要部位;根系获取土壤中矿质养分的方式主要有截获(根系生长中遇到养分)、质流(养分随着水分流动到根系附近)、扩散(土壤溶液中的养分离子,随着浓度梯度向根系运移)三种方式;施肥可以增加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从而直接增加质流和截获的供应量,同时增强养分想根系的扩散势。

简单的归纳为一句话:作物生长需要养分,作物生长各个阶段对养分的需要量不同,有时候土壤养分供给状况不能满足作物吸收,我们需要施肥来补充。

为什么要缓控施肥?

作物生长需要养分,而且各个阶段对养分的需要量不同,有时候土壤养分供给状况不能满足作物吸收,同时我们我们有不能实时施肥,因此需要通过缓控施肥来提前补充。

作物生长离不开水肥,水肥对于作物生长同等重要,根系是吸收水肥的主要器官,肥料必须溶于水才能被根系吸收,施肥亦提供水分利用,水或肥亏缺均对作物生长不利。如果能够结合作物灌溉制度和作物生长特性,以最少的灌溉施肥量投入获取最高效益的方案,何乐而不为。

但是有人觉得缓控就可以解决一切,下面我举两个例子,大家看看缓控有没有意义。

第一个例子、以新疆滴灌棉花为例,棉花膜下滴灌属“ 浅灌勤灌 ”,蕾期和花铃期灌水密集,这两个生育阶段的灌水定额可为26~35 mm,蕾期灌水周期为9~10天,花铃期灌水周期为7~8天。因此,棉花从播种到收获灌溉次数8-12次,除了播种后到头水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外,其他时间两次灌溉的间隔均小于10天。水肥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是:按照肥随水走、少量多次、分阶段拟合的原则制定灌溉施肥制度;根据灌溉制度,将肥料按灌水时间和次数进行分配,充分利用灌溉系统进行施肥,适当增加追肥数量和追肥次数,实现少量多次,提高养分利用率。

这种情况下,我们十天的周期,缓控的意义何在?

第二个例子,一个大棚种了一点小白菜,正常情况出苗后25-30天,植株高达25厘米左右即可上市。这时候是否要缓控?

不管常规施肥还是缓控释肥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服务作物生长的,目标都是尽量根据作物营养需求规律(作物生长各个阶段对养分的需要)设计水肥方案或者缓控释产品配方。但是如果不了解灌溉制度,不讲作物生长特性的缓控,就是为了利润的吆喝!

我个人认为:

(1)干旱区或者半干旱区,有滴灌的农田,从水肥高效和作物养分需求角度讲,能够实时灌溉施肥,不要再讲什么缓控。

(2)在有雨季存在的地区,即是有滴灌,也存在雨季不可能灌溉的情况,那么就要结合缓控释肥技术或者肥料增效剂等方式,更好的解决这个时期的养分供应问题,这个时候可以适当的配合缓控肥了。

(3)没有灌溉条件下,灌溉都是问题,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养分供应就是核心问题。这个时候缓控释肥的优势就比较明显。

因此,一个小小的建议和请求:我们的缓控是为了农民增收,不要为了蝇头小利,不考虑作物生长特性,不考虑灌溉制度,宣传你们所谓的缓控氮肥!

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定方案;

合理投入,合理选择水肥量!

本书部分内容节选自,梁飞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年12月正式出版的《水肥一体化实用问答及技术模式、案例分析》一书和梁飞、李智强、张磊共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11月正式出版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实用问答及案例分析》一书

作者:新疆农垦科学院农田水利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梁飞副研究员

其他平台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洛川老王 发表于 2019-1-25 16:25:27

谢谢老师的分享

杨保德 发表于 2019-1-25 10:25:35

谢谢https://app.guoyetong.com/public/emotion/face_003.png

厚德至善 发表于 2019-1-25 16:10:14

学习了!

松山老邹 发表于 2021-6-18 18:35:15

谢谢老师的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结合灌溉制度和作物生长特性的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