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软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猕猴桃软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软腐病又称熟腐病或褐腐病,是猕猴桃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近成熟期和贮藏期的果实,造成挂果期落果和贮藏期大规模腐烂,同时也能引起枝蔓与叶片枯死。
【症状】
软腐病主要为害果实、叶片、枝蔓。果实被害多发生在收获和贮运期,初期病斑呈浅褐色,周围黄绿色,病健交界处呈暗绿色晕环带。病部果肉呈淡黄色,内部呈海绵状空洞,中后期病斑渐凹陷,近圆形至椭圆形,褐色,中央常出现锥形腐烂点,表皮不破裂,但易与果肉分离。常温下果实迅速变软,发病6天内可致整个果实腐烂。后期病部产生白色菌丝体,并有组织液渗出。病果逐渐失水,菌丝体颜色加深,最后形成黑色子实体。
叶片受害多从叶缘开始,初期为褐色半圆形病斑,逐渐向整个叶缘或叶片中心扩展,褐色至深褐色,病害发展至后期导致叶片焦枯或脱落。
枝干受害多发生在衰弱枝蔓上,初期病斑呈浅紫褐色,水渍状,后转为深褐色。在湿度大时,病部迅速绕茎横向扩展,深达木质部,皮层组织大块坏死,造成枝蔓萎蔫干枯。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点粒(即病菌的子座)。
【病原】
病原菌有性态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属于子囊菌门,葡萄座腔菌属;无性态为壳梭孢属真菌(fusicoccum aesculi),分生孢子体多腔,真子座型,分生孢子狭长纺锤形到窄椭圆形,初期无隔,后期稀少一隔,无色,顶点微钝,基部截距。子囊果单腔或多腔、洋梨形至近圆形,黑褐色,着生在子座上。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细胞,椭圆形。
病菌分布广,具腐生性,可在病残体上附生越冬,能侵染猕猴桃、杨树、梨树、桃树、桉树、橄榄和苹果等果树林木,造成枝干溃疡、流胶、枝枯和果实腐烂等病害。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实体的形式在病残体或枝干上越冬。翌年春天气温回升后,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释放,借风雨传播。对果实的侵染始于花期和幼果期,在果肉内潜伏侵染,一般要到果实后熟期才表现出症状。枝蔓与叶片染病多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此病发生的决定性因子,病菌生长适温为25℃。
子囊孢子的释放需靠雨水,在降雨1h内开始释放,2h可达高峰。冬季受冻,排水不良,挂果多,树势弱、枝蔓瘦小,肥素不足的果园发病较重,枝条死亡多。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彻底清园,清扫落叶落果,剪除病枝,消灭病菌载体;加强果园管理,重施基肥,及时追肥,增强树势;减少园地荫蔽,改善通风及光照条件;幼果套袋;采收、运输中避免果实碰伤;低温贮藏。
(2)化学防治:春季萌芽前结合其他病害一起防治,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谢花后2周至果实膨大期喷施8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敌菌丹(四氯丹)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本文摘自《猕猴桃病虫害原色图鉴》,文章仅供参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