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编辑 发表于 2015-4-26 16:01:39

秋幕毛虫的产生与防治

秋幕毛虫的产生与防治【分布为害】
秋幕毛虫又称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为害的习性,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为害,常把树木叶片蚕食一光,严重影响果树生长。
图1-194秋幕毛虫为害症状


图1-194
【形态特征】
成虫白色中型蛾子,体长13~15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33~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图1-196)。卵圆球形(图1-197),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根据幼虫的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型、其在低龄时就明显可以分辨。3龄后,从体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图1-198)。蛹体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图1-196
图1-197

【发生规律】
在辽宁等地一年发生2代,山东省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翌年5月开始羽化,两代成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11月上旬。9月初开始陆续化蛹越冬。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交尾后即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状,一块卵有数百粒,多者可达千粒,卯期15天左右。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吐丝结网,开始吐丝缀叶1~3片,随着幼虫生长,食量增加,更多的新叶被包进网幕内,网幕也随之增大,最后犹如一层白纱包缚整个树冠。幼虫共7龄,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把树叶食光后,转移为害。大龄幼虫可耐饥饿15天。这有利于幼虫随运输工具传播扩散。幼虫蚕食叶片,只留叶脉,使树木生长不良,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疫区苗木不经检疫或处理严禁外运,疫区内积极进行防治,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在幼虫3龄前发现网幕后人工剪除网幕,并集中处理。如幼虫已分散,则在幼虫下树化蛹前采取树干绑草的方法诱集下树化蛹的幼虫,集中处理。
利用美国白蛾性诱剂或环保型昆虫趋性诱杀器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把诱芯放人诱捕器内,将诱捕器挂设在林间,直接诱杀雄成虫,阻断害虫交尾,降低繁殖率,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围草诱蛹:利用老熟幼虫有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上人为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潜伏,然后予以消灭。具体操作方法:发现有秋幕毛虫为害的果树,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时期,在树干离地面1~1.5m左右处,用谷草、稻草、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然后于蛹前解下草把烧毁。

在幼虫为害期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药剂选用:
80001U/mg苏云金杆菌乳剂400~6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
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
5%S-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
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
20%虫酰肼胶悬剂1500~2000倍液;
25%灭幼脲3号胶悬剂2000倍液,喷药防治,均可有效控治此虫为害。




本文摘自《果树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


刘晓东 发表于 2015-4-28 04:07:49

这个虫好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幕毛虫的产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