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蛇眼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草莓蛇眼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分布为害】
蛇眼病分布较广,常与叶部病害混合发生,保护地和露地均可发生。严重时发病率可达40%-60%。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果柄、花萼。叶片染病后,初形成小而不规则的红色至紫红色病斑,病斑扩大后,中心变成灰白色圆斑,边缘紫红色,似蛇眼状,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果柄、花萼染病后,形成边缘颜色较深的不规则形黄褐至黑褐色斑,干燥时易从病部断开。
【病原】
草莓蛇眼病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丛生,分枝或不分枝,基部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子圆筒形至纺锤形,无色,单胞,或具隔膜1-2个。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斑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传播和初次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苗和表土上的菌核是主要传播载体。秋季和春季的光照不足,天气阴湿发病重。
【防治方法】
控制施用氮肥,以防徒长,适当稀植,发病期注意多放风,应避免浇水过量。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被害叶片集中烧毁。发病严重时,采收后全部割叶,随后加强中耕、施肥、浇水,促使及早长出新叶。
发病前期,可喷施下列药剂: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发病初期,喷淋下列药剂:
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25%丙环唑乳油1500-2000倍液;
10%苯嘧甲环唑水分散颗粒2000-3000倍液;
40%氟硅唑乳油5000-70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1800倍液,间隔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采收前三天停止用药。
本文摘自《果树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
学习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