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虫害——尖凹大叶蝉
尖凹大叶蝉(Bothrogonia acuminate Yang Li),属同翅目叶蝉科,主要为害枇杷、柑橘、猕猴桃、油橄榄等作物。为害症状
成虫和若虫喜欢聚集在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叶片枯黄,极易脱落,成虫产卵在嫩梢枝条表皮下,常致该枝条枯死。
形态特征
卵:长椭圆形,长约2mm,稍弯曲。
若虫:初孵化时灰白色,后黄褐色,老熟若虫体长10~12mm。
成虫:体长12~14.5mm,橙黄色至橙褐色,单眼和复眼均为黑色。头冠顶端有一个小黑斑,中央后缘有圆形斑。前胸背板有3个黑斑,成品字形排列。前翅红褐色,具白色蜡斑,翅端部淡黄色,翅基部有1个小黑斑。胸腹部为黑色,但胸部腹板的侧缘及腹部各节的后缘为淡黄色。足黄白色,但基节、腿节的端部、胫节的两端及跗节末端为黑色。
尖凹大叶蝉成虫 发生规律
四川一年发生3~4代,以成虫在11月上旬在果园遮阴处的叶背越冬,但气温较高时,仍有取食活动。翌年3月底开始产卵,第1代成虫、若虫于5月中、下旬出现。第2代、第3代成虫分别在7~9月和9~11月出现,11~12月出现第4代成虫,世代重叠明显。成虫产卵在果树嫩梢的表皮下,夏秋季卵期为20~35天,若虫期为30~40天。
防治方法
5月中、下旬为第1代若虫盛期,如虫口密度较大,可选用20﹪叶蝉散乳油(甲胺基甲酸-2-异丙基苯酯)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48﹪乐斯本1000倍液喷治。
(来源:《猕猴桃病虫害原色图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