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虫害介壳虫——糠片盾蚧
糠片盾蚧(Parlatoria pergandii Comstock),又称灰点蚧、糠片蚧,属同翅目盾蚧科。为害症状
成虫、若虫刺吸枝干、液和果实的汁液,影响树势和产量,重者叶干枯卷缩,削弱树势,甚至使树枯死。果实受害处出现退绿斑点,严重影响品质。
形态特征
卵:椭圆或长卵形,长约0.3mm,淡紫色。
若虫:初孵时扁平椭圆形,长0.3~0.5mm,淡紫红色,触角和脚均短,尾毛1对。
蛹:近长方形,紫色,体长约0.55mm。
成虫:雌介壳椭圆形,长1.5~2mm,灰白、灰褐或淡黄褐色,中部稍隆起,边缘略斜,色淡,壳点2个,圆形位于端部,暗黄褐色,叠于第2蜕皮壳的前方边缘,雌成虫椭圆形,分泌的蜡质物质上有数条不完整的脊纹,体长约O.8mm,紫红色。
雄介壳灰白色细长,约0.9mm,两边近平行略圆,壳点椭圆形暗绿褐色,于介壳前端。雄成虫淡紫色,触角和翅各1对,足3对,性刺针状。
发生规律
以雌成虫和卵越冬,发生期不整齐,世代重叠。四川年生4代,各代发生期如下:1代4-5月,2代6-7月,3代8月,4代10月。4月下旬起当年春梢上若虫陆续发生,6月中旬达高峰。各代若虫发生期如下:1代5月,2代7月,3代8~9月。第1代主要于枝叶上为害,第2代开始向果实上转移为害,7~10月发生量最大、为害严重。以受精雌成虫或以介壳下的卵在枝、干、叶上过冬。初孵幼虫爬行1~2h,选择适宜场所便定居,并分泌白色绵状蜡质覆盖虫体。若虫多固定在叶面、果实、枝梢和主干上。雌若虫蜕两次皮为成虫。雄若虫蜕两次皮为前蛹,经蛹期羽化为成虫。雄成虫飞行力弱,与雌虫交尾后即死亡。
糠片盾蚧介壳正面糠片盾蚧介壳背面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加强综合管理,使园林通风透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剪除蚧虫严重枝,放在空地上待天敌飞出后再行烧毁。亦可刷除枝干上密集的蚧虫。
(2)生物防治:保护引放天敌。天敌有日本方头甲、多种瓢虫和姬小蜂。
(3)化学防治:药剂防治以若虫分散转移期施药最佳,此时虫体无蜡粉和介壳,抗药力最弱。喷施一般杀虫剂即可将其杀死,或毒死蜱800~1000倍液,或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冬季全园喷施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对杀灭越冬介壳虫有很好的效果。
(来源:《猕猴桃病虫害原色图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