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帽123 发表于 2017-5-27 15:00:42

猕猴桃虫害——蝙蝠蛾

    蝙蝠蛾(Phassus excrescens Butler),又称柳蝙蛾及东方蝙蝠蛾,属鳞翅目蝙蝠蛾科。
    为害症状
    幼虫为害枝条,把木质部表层蛀成环形凹形坑道,导致受害枝条生长衰弱,易遭受风折,受害严重时枝条祜死。以幼虫为害,幼虫一般由旧虫孔或树皮裂缝处蛀入,有时幼虫在枝干上啃一横沟向髓心蛀入,常造成树皮环割,使枝干枯萎,严重时可导致树体折断,为害位置在树干基部50cm左右和主蔓基部处。幼虫先在蛀入处吐丝结网将虫体隐蔽,蛀入时将咬下的木屑送出,粘在丝网上,将洞口掩住。虫道多从树干髓心向下延伸,有时可深达地下根部,内壁光滑。
蝙蝠蛾幼虫为害    形态特征
    卵:球形,直径为0.6~0.7mm,黑色。
    幼虫:体长50~80mm,头部蜕皮时红褐色,以后变为深褐色。体乳白色,圆筒形,具有黄褐色瘤状突起。
    蛹:圆筒形,黄褐色,头顶红褐色,中央隆起。
    成虫:体长32~44mm,翅展宽61~72mm,体色变化大,粉褐色至茶褐色。触角短线状。前翅前缘有7个半环斑纹,翅中央有1个深色微暗绿的三角形大斑,外缘有并列模糊的褐色弧形斑,组成的宽横带,后翅狭小暗褐色。雄蛾后足腿节背侧密生橙黄色刷状毛,雄蛾无。
蝙蝠蛾幼虫蝙蝠蛾成虫    发生规律
    卵在地面或幼虫在枝干髓部越冬,翌年4月开始孵化,5月开始为害,7月上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成成虫。成虫羽化后就开始交尾产卵,每头雌虫每次可以产卵2000~3000粒。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灌水,调节通风透光度,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科学修剪,清理果园附近杂木,如黄荆及野桐等寄主植物,以减少虫源。
    (2)化学防治: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防治,中龄幼虫进入树干后,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倍液滴入虫孔进行防治或用棉球蘸药液塞入驻孔内杀死幼虫。在初龄幼虫活动期在树冠下及干基部喷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来源:《猕猴桃病虫害原色图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猕猴桃虫害——蝙蝠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