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膏药病
膏药病多出现在土壤速效硼含量偏低(10mg/kg以下)的猕猴桃种植园。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病较多,树冠郁闭的老果园普遍发生。症状
膏药病主要发生在2年以上的枝干分杈处和1年生以上的枝蔓上,多与枝干粗皮、裂口等症状伴生。发病初期在枝干上形成一层白色的菌膜,表面光滑,呈圆形或椭圆形,扩展后中间呈褐色,边缘仍为白色或灰白色,最终变为深褐色,如膏药一样贴在枝干上。膏药状子实体衰老时往往发生龟裂,容易剥落,受害严重的树干早衰,枝蔓枯死。
猕猴桃膏药病症状 病原
病原为隔担耳属真菌(Septobasidium acasiae),属担子菌门的隔担耳属,是一种弱性寄生真菌。子实体呈褐色,边缘白色,原担子呈圆形,担子从原担子上生出,上担子呈圆筒形,顶端尖基部平,担孢子无色,呈圆筒形或长卵形。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的形式在病枝干上越冬,借助气流与介壳虫传播(以介壳虫的分泌物为养料,与介壳虫相伴而生)。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形成子实体。树体缺硼、介壳虫为害严重的果园,对该弱性寄生菌的抗性降低,膏药病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清除病枝,合理修剪以通风透光;萌芽至抽梢期根据土壤每平方米施1g硼砂,同时喷施0.2%硼砂液防治粗皮、裂皮、藤肿和流胶等现象。
(2)化学防治:刮除菌膜,涂抹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三灵膏(凡士林50g,多菌灵2.5g,赤霉素0.05g调匀),也可用1:20的生石灰浆涂抹伤口。
(来源:猕猴桃病虫害原色图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