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炭疽病防治
1、发病症状。此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为害枝叶。幼果染病后呈暗褐色、萎缩硬化,停止发育,其僵果残留树枝上,果实膨大期发病,初期果面呈淡褐色水渍状斑,随果实膨大病斑亦扩大呈红褐色,逐渐扩大成暗褐色凹陷。潮湿时分泌出粉红色黏质物。近成熟时,果实病斑有同心环状轮纹,通常数个病斑合并成大斑,病果软腐,也易于缩成僵果,常挂在树上。枝梢受害,病斑初呈水浸状,绿褐色,长圆形,后变褐,边缘红褐色,稍凹陷,后期病斑上生粉红色小点,当病斑围绕枝梢一周时,枝梢即枯死。
2、发病规律。桃炭疽病是由真菌引起。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梢及树上的僵果内越冬,次年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病菌侵入寄主后,首先在细胞间蔓延,后在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在山东5月份开始发病,6~7 月份雨水多,湿度大,病害发生严重并流行。
3、防治技法
3.1起垄栽植。切忌在低洼、排水不良的黏质土壤地段建园,尤其是江河湖海附近及南方多雨阴湿地区,要起垄栽植,并注意选栽抗病的桃树品种。
3.2减传染源。桃花期前后,及时剪除新出现的病枯枝,防止扩大侵染。适时夏剪,改善树体结构,使之通风透光。桃果收获后,及时摘除病果,减少传染源。冬季结合修剪,消除桃树病梢、病果、集中烧毁。
3.3提抗病力。五月份桃果实套袋可防止果实受侵染。但套袋前及去袋后,需进行喷药保护,加强果园管理,注意雨季及时排水,降低果园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4药剂防治。重点放在前期消灭越冬菌源及保护桃幼果上。桃树萌芽前,喷一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加0.3%五氯酚钠。谢花后5月下旬,喷一次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10天喷施一次药,共3~4次,以保护幼果。
(来源网络 仅供参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