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伤:父辈经营果树管理观念陈旧
我心中的伤:父辈经营果树管理观念陈旧作者:张学翠 2016.12.09 昨天听一位老师说:你知道么!现在苹果出库价是9元/斤,你们家的苹果存了多少?!听到这个消息我是真高兴今年后期苹果行情好转,但想到自己家的苹果最贵的恐怕也没卖上4元/斤,心里有些心疼父母。同样是一年的劳碌,辛辛苦苦,为啥产出不一样?
思索良久,总结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苹果品种落后。我家一块园子里的果树,从我记事的时候大概就有十几年的树龄了,那个时候品种还是北斗,后来父亲嫁接过乔纳金,又改过印度青,最后改成富士。今年十一回家解袋的时候,园子里的果树基本上都伐了,还剩一棵树上挂满了果袋,解开袋子,露出来的苹果“面黄肌瘦”,还全都有毛病。这样的苹果估计连纸袋钱都卖不出来吧。
好在父母因吃过亏,知道苹果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性,今年秋天下完苹果,将老品种的果树基本都伐了,又趁着苗木会的时候买了新品种。虽然在伐树的时候他们还是依稀有些不舍,毕竟曾经是这片果园支撑着我们姐弟俩念完大学,劳苦功高。但是未来的苹果市场,没有好品种,跟不上市场发展要求,将来这些老品种估计很难找到收购它们的客户。
第二:经营管理观念陈旧。跟父亲交流,有时候出现分歧,这个时候他就搬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都干一辈子了,还赶不上你!?”或者“我吃的盐比你走得路都多,你小孩丫丫的,懂什么!”对!我们年轻人的实践经验肯定没有父母辈的经验多,也可以说根本是小屋大屋之别,但是,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接触新事物的途径更为广泛,能更清楚及时地发现问题或者接受新的事物、技术等。所以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听听年轻人的想法,可能有时候意见不成熟,也可以是一种参考。
去年技术老师到家看园子,回来后跟我反映:你家园子很好,水肥条件都不错,树也很旺,就是太密闭了,不透风不透光,也跟你父母交流过了,要想产好果,必须调整下树形,去除部分挡光挡风的大枝。随即我就打电话跟父母沟通,结果是“咱们这边都是这么管理的,那么弄不行”!我也是很无奈。以点见面,这种固守老思想、老管理方法的行为什么时候能够改善,烟台苹果什么时候才能有出路。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能仗着烟台苹果是全国苹果的翘楚,就大有“我是老大,谁都不服”的观念。却不知还有“后来者居上”之说。多听听,多看看,多学学,事半功倍也不一定。
第三:难以“舍得”。所谓舍得,有舍才会有得。苹果要想长得好,水、肥、光跟上是关键。就像孩子一样,成天待在阴暗的小黑屋,不给饭吃,不给水喝,估计存活都是问题,更别说茁壮成长了。所以舍弃不合理的大枝,调整好树形,果园才能透风透光,才能得到品质好的苹果。舍得购买优质的肥药,果树吃饱了喝足了,才会有力气生产苹果,才能生产出优质苹果。这么浅显的道理,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是要是能做到那就实在不容易了。
另外中国已经趋向老龄化,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年轻人上班,老人在管理果园。随着老人们年龄的增长,有很多事情也是他们力不能及的。我觉得适时的土地流转,庄园或者农场的出现,整合土地资源,机械化、专业化生产也是一条很好出路。
苹果恐将不再是烟台的地标产物,全国各地适合苹果生产的地方正在大规模地发展苹果种植业,而且国外的苹果也进口到中国抢占市场。烟台苹果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才能引领苹果行业,果农才能发家致富。
(注意:原创文章的转载请注明来自果业通网,否则一律视为侵权)
l李刚 发表于 2016-12-9 18: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讲的实在,我也五十的人了,再能干几年呀,儿子不爱种,他有他的事,树也年龄大了,换品种,从新载是不现实 ...
在西方发达国家,苹果就是5060人的产业,你的年龄正合适,继续好好干吧。
讲的实在,我也五十的人了,再能干几年呀,儿子不爱种,他有他的事,树也年龄大了,换品种,从新载是不现实了,人都不行了,哈哈哈!以后还得科学种田,机械化管理,才能,,,,,,发展了
是应该探索一条机械化的路,就像其他作物一样,种上就不大用管了。
只有更新观念,果业转型才能成功。 好贴 学习了
说到心里去了,我们也快老了,烟台苹果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老师说的太好了,观念跟不上发展永远不行!
写得很现实,必须改变观念才有出路。
我们不能夜郎自大,面对市场无情的竟争,找差距,转观念,同时希望有知识的年轻人才回果区创业。 好文章,点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