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牟平,“马尾”真的提得起豆腐!
在牟平,“马尾”真的提得起豆腐!2015-12-30 09:50http://p1.pstatp.com/large/11326/1406098086
小时候,小编家住农村,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年代。记忆里,每天早晨村头都会传来敲梆子的声音,紧接着传来一个高亢的嗓音:换豆腐来!
http://p3.pstatp.com/large/11328/1375732301
现在,虽然卖豆腐的遍地都是,但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豆腐的味道。周末友人邀请到龙泉镇马家都去品尝一下纯粹的传统手工豆腐,即当地赫赫有名的马尾豆腐。有句俗话:马尾提豆腐—提不得,意思是刚做出来的豆腐都比较水嫩,很难用马尾穿过去提起来。
驱车来到龙泉镇马家都村,马尾豆腐的传承者苗丰光亲自接待了我们,并给我们完整展示整个马尾豆腐的做法。
一进豆腐坊里,感觉似曾相识,仿佛回到了儿时那个充满欢乐的小山村,很有一种想亲手试试的念头。苗丰光在热气腾腾的豆腐坊里有条不紊的忙碌着,一粒粒泡好的黄豆经过一道道工序,慢慢的发生着形体上的转变。
http://p2.pstatp.com/large/11329/1362429438
http://p3.pstatp.com/large/11324/1713117005
http://p2.pstatp.com/large/11327/1397373510
http://p1.pstatp.com/large/11329/1362480986
http://p3.pstatp.com/large/11326/1406186935
http://p2.pstatp.com/large/11322/5960217593
http://p1.pstatp.com/large/11323/2670975399
http://p2.pstatp.com/large/11326/1406228440
http://p1.pstatp.com/large/11324/1713205501
苗丰光今年52岁,憨厚朴实,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了做豆腐的手法,到如今已经做了20多年了。
苗丰光说做马尾豆腐要巧用水、巧撒面、巧使盐、巧点卤、巧加压。按照这个方法,一斤黄豆能出三斤豆腐。马尾豆腐也因此又被称为“五巧”豆腐。
http://p1.pstatp.com/large/11322/5960248963
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流畅,虽然工序繁多复杂,但是却顺其自然,一切信手拈来。老人做的是豆腐,但是仿佛诉说的是自己的人生故事。
豆腐做好了,当老人揭开布的时候,大家不由得欢呼雀跃。
http://p2.pstatp.com/large/11323/2671011459
老人切下一块约半斤重的豆腐,找来一根线,穿过去,稳稳当当的提了起来。
http://p1.pstatp.com/large/11326/1406293642
大家品尝着豆腐,鲜香滑腻,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那一刻忘记了生活奔波的辛苦,想起了恬淡安静的童年,生活,如此美好。
http://p2.pstatp.com/large/11329/1362590124
时光荏苒,在历史的长河里,很多传统的老手艺都逐渐消失了,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了。但那些老手艺的确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过去,无论如何都应该传承下去。马家都的马尾豆腐,记忆里的味道,那淡淡的豆香,热气腾腾的豆腐,那暖暖的感觉,让我尝到了童年难忘的味道……
http://p2.pstatp.com/large/11325/1457030181
【友情提示】
马尾豆腐也被称为“五巧”豆腐。
一巧用水,磨豆子时多用水,石磨磨豆子时少用水,可以减半,保证豆子磨得细;薄浆(即用开水破豆粕)时多用水,不管是机器还是石磨磨出的豆粕,薄浆时,十八斤大豆一律加一百四十斤,保证把豆汁基本挤净。
二巧使一把面。薄好豆浆前使一把白面粉,搅在浆内,保证豆腐既鲜嫩滑溜,又抗煮耐炒。
三巧使一捧盐。在缸里闷浆前,先在缸底撒一捧盐,一般十八斤大豆的豆浆撒八两食盐。这样做出的豆腐吃起来有爽口、清香、纯净的感觉。
四巧使卤水。十八斤大豆的豆浆点五两卤水,分五次点完。煮好的豆浆装到缸里,等温度降到摄氏八十五度时开始点卤水,以后每降十度点一次。温度降到摄氏四十度时方可压豆腐。
五巧压豆腐。要快压、狠压。豆腐脑的温度要保持在摄氏三十五度左右,压力不能低于一百斤,以保证成块快、含水少。
“五巧”豆腐通过特殊器材和五个步骤制作,得率高、弹性强、韧性大,抗煮耐炒,而且质地细嫩、口味爽口,成为当时牟平“十大金牌农家菜”之一
页:
[1]